scroll down
图片名称

联系我们
电话:0857-7991728
地址:贵州省织金县西湖大道二屯坡

煤炭产业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核心增长区将“一路向北“


发布时间:

2019-02-22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4月24日,国家能源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任育之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17年底,全国公告生产和建设煤矿4980处、产能43.6亿吨,其中生产煤矿3907处,产能33.4亿吨;建设煤矿1156处(含生产煤矿同步改建、改造项目83处)、产能10.2亿吨。建设煤矿中已进入联合试运转的230处,产能3.6亿吨。

 

  任育之表示,产能公告反映了当前我国煤矿的基本现状,从此次公告情况看,我国煤矿产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煤矿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此次公告中,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2061处,产能2.2亿吨,占公告煤矿产能总数的5.1%;30万吨/年及以上、120万吨/年以下煤矿1914处,产能11.0亿吨,占公告煤矿产能总数的25.3%;12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1005处、产能30.3亿吨,占公告煤矿产能总数的69.6%。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

 

  二是煤炭开发布局加速向资源条件好的地区转移。晋陕蒙宁四省(区)公告煤矿1782处、产能29.7亿吨,占公告煤矿产能总数的68.2%。这些地区的煤矿普遍资源禀赋好、达产率高,对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作用日益突出。

 

  三是建成煤矿产能与产量基本匹配。截至2017年底,公告生产煤矿33.4亿吨,进入联合试运转的建设煤矿3.6亿吨,产能合计约37亿吨。2017年全国煤炭产量35.2亿吨,建成煤矿产能与实际产量基本匹配,建成煤矿产能总体上得到了有效发挥。

 

  任育之指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告的煤矿产能以外,还有部分煤矿尚未纳入公告范围。这些煤矿未公告的原因主要是证照过期、停产整改、虽已核准但其他报建手续不全、存在未经核准擅自开工建设行为等。对于这些煤矿,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督促相关企业依法依规完善证照、审批等相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公告范围。

 

  任育之表示,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摸清行业底数、加强行业统计,对于科学制定政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要求,自2014年起,国家能源局建立煤矿产能登记公告制度,对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实施产能公告。《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全面实行煤矿产能公告制度。为此,在总结生产煤矿公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完善煤矿产能登记公告制度 开展建设煤矿产能公告工作的通知》,将符合条件的建设煤矿纳入公告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煤矿产能公告制度。

 

  实施产能公告制度是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转职能提效能的重要体现。将不断总结经验,健全工作体系,持续推进产能公告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煤炭核心增长区“一路向北”

 

  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在2018年将力争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5亿吨左右,并确保8亿吨左右煤炭去产能目标实现三年“大头落地”。

 

  这种产能调整的过程也是中国煤炭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当前,中国煤炭产能逐渐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优质煤炭产区,产业格局和产品结构在升级中逐渐实现优化。

 

  这种去产能的推进,让我国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原煤产量前三名的分别是内蒙、山西和陕西。2016年到2017年我国煤炭产量的绝对增量向这三地区集中。“产量逐渐向主产省份集中的原因是去产能的主力在其他省份。”华创证券研究员任志强3月19日在其研报中指出,过去2年,我国实际去产能完成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宁夏、山西、河南、贵州及四川。而山西因整合矿较多,退出产能多为整合矿,大多为非生产矿井。此外,其余几个省份均非主产省份,特别是陕西和内蒙古去产能仅2311万吨以及1140万吨。

 

  市场上的新增产能也大多集中在主产省份,这些省份未来将成为中国煤炭产业的核心区域。根据上述《通知》,在实施产能置换的前提下,将重点在北方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建设一批露天煤矿和大型井工煤矿。对已承担产能置换任务、具备安全条件的优质产能建设项目,加快批复相关手续,推动尽快竣工达产。重点建设神东、陕北、晋北、晋东和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地区集中。未来,内蒙、陕西和山西将成为煤炭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核心增长区域。而9万吨/年及以下规模的小煤矿产能中占比较高的省份如黑龙江、江西等地区将退出市场舞台。

 

  新建产能不足

 

  尽管如此,以目前供需推测,新建产能很可能满足不了当前及未来的需求,市场在较长时期内将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

 

  “如今新建产能会面临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难题。”在其4月发布的研报中,任志强团队举例认为,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五彩湾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一期、新疆大南湖矿区西二号露天矿与内蒙古霍林河矿区达来胡硕矿三个矿井的产能分为700万吨/年、600万吨/年、600万吨/年,项目总投资(不含矿业权费用)分别为15.8亿元、25.17亿元以及34.04亿元,测算吨建设成本为226元/吨、420元/吨、567元/吨。

 

  而采矿权价款一般按开采年限为30年缴纳,按照行业开采经验,开采1吨煤至少需要2吨资源储量,即建设1吨产能需要至少60吨的资源储备。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新建产能需要与化解过剩产能挂钩,因此新建产能还需要购买相应的产能置换指标,而置换指标平均价格多在130-180元/吨范围内。

 

  我国新建矿井产能规模普遍较大。目前,国内新建矿井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以及内蒙古三个煤炭主产地,且基本以产能规模30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为主,投资额较高。新建产能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建设一个产能1000万吨的矿井所需要的总成本约为133.5亿元,折合单吨成本1335元/吨,投资规模极大,少有煤炭企业能负担。”任志强团队在上述测算中推算,以吨煤净利70元/吨测算,投资回报率为5%,完全收回投资成本需要19年。而矿井的建设周期需要五年或更长时间,经历过前期煤炭市场的不断反复,企业对煤炭行业的悲观预期仍未消除,不愿新上产能。而已新投产产能大多为项目配套矿井,对市场供应增加有限。

 

  尽管行业景气指数回升,但煤炭企业的造血功能还没完全恢复。

 

  任志强团队表示,2012年至2017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下滑47.61%。2018年起,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恢复,但预计新产能要5年后才可释放产量。“此外,企业自有资金实力还不够强大。”他们表示,煤炭行业目前仍处在修复资产负债表阶段。2017年煤炭行业负债3.74万亿,负债率68%,同比仅下滑2%,而利润总额仅2959.3亿元,不足以支持新建产能。而外部融资对煤炭行业仍持谨慎态度,特别是银行端对煤炭行业的支持仍偏谨慎,主要以收回前期贷款为主。


相关文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