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图片名称

联系我们
电话:0857-7991728
地址:贵州省织金县西湖大道二屯坡

贵州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4-17

作者:

来源:

贵州省能源网

浏览量:


【省委改革办按】 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经专家组评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共评出若干优秀调研成果,拟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送。今日推送荣获优秀奖的《贵州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贵州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贵州省能源局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现状
1.提前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的目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其中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2.新能源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97吉瓦,累计装机量达到627吉瓦,我国新增装机占比全球31%,累计装机占比32.6%,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6040万千瓦,我国全年新增并网风电装机2574万千瓦,占比全球43%。
3.新能源成本不断下降,部分地区达到平价上网水平。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光伏领跑者基地建设、项目竞争性配置,快速提升了光伏、风电技术水平,降低了光伏、风电价格。目前东北或西部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四川、青海、西藏,内蒙古的度电成本已低于本省燃煤标杆电价,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实现平价。
4.新能源装备及技术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风机和光伏设备生产国,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关键零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相关新增专利数量居于国际前列,并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完整产业链。
(二)省内现状
1.新能源供给水平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7月,新能源装机达到1035.62万千瓦,比2015年年底增长182%,其中,风电471.02万千瓦,增长46%;光伏发电534.6万千瓦,增长177倍;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0万千瓦,增长257%。截止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1672万千瓦。
2.新能源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全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新能源+旅游”“新能源+扶贫”“新能源+生态产业”“新能源+岩溶、石漠化治理”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对带动地方旅游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以及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电力结构不断优化,电力供应更加可靠。截至2019年,贵州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较“十二五”提高了4.1个百分点。电网建设逐步完善,贵州电网500千伏变电站容量达到3050万千伏安,较“十二五”新增750万千伏安,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5758公里,较“十二五”新增728公里。500千伏主干网架已形成西部电源送出、中北部“日”字形网架结构,并向东部辐射,最终确保西电东送稳定发展。
4.光伏发电成装机占比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我省光伏发电发展迅速,2019年光伏累计装机达到509.6万千瓦,占新能源装机的51%,截至2020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1056.6万千瓦,占新能源装机的63%。光伏发电成为我省新能源装机的主要增长点。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支持。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绿色低碳为能源发展方向,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现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使清洁能源基本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
2.政策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培育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就地消纳将为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3.新能源装备技术的提升。光伏组件价格近十年下降了90%以上,在发电成本中所占比例从80%降至50%。风电大功率、低风速风机的推广应用,年平均利用小时可由2000小时提高至2500小时以上。地热方面:用于地热能勘探开发的地球物理、深井钻探、热泵系统、换热系统等系列关键装备日趋成熟。
(二)面临的挑战
1.与传统化石能源的竞争。贵州是煤炭大省,传统火电正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将新建一批高参数高效率火电机组和低热值煤综合利用机组。随着煤层气的开发技术水平逐步成熟,天然气“县县通”工程的持续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将挤占新能源发电规模和供热规模。
2.环境挑战。贵州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截至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面积已经达到56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6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0%。新能源的开发,光伏占地面积大,风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均面临着环境挑战。
3.风电和光伏即将全面平价上网。自2021年1月1日起,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预计光伏发电大概率与风电同步,即均在2021年实现全面平价上网。我省燃煤指导价0.3515元/千瓦时,属全国较低水平,全面平价上网将成为我省“十四五”时期光伏和风电发展的一大挑战。
三、战略目标
(一)近期,到2025年
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链年产值4500亿元,初步构建涵盖原材料加工、设备制造、技术研发、运用消费的全产业链。新能源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新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8%,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的30%以上;新能源发展模式更加多样,全省逐步实现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商业化运用及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多元、梯级利用,实现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在2500万平方米以上,玉屏清洁热能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探索氢能实践和运用,实现氢能示范应用有所突破。生产科技更加高效智能,创新科技融入生产,微风风机、大功率风机、大子阵、高容配系统广泛应用;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采用无人机、AI技术提高运维效率。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提高10%以上;发展更加生态和谐,节约标煤13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629万吨。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各种能源互补协调发展。
(二)中期,到2030年
到2030年,新能源产业链年产值6000亿元,基本形成涵盖产业全链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新能源开发成本持续下降,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新能源利用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新能源满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能源科技水平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现代新能源市场体制更加成熟完善;初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三)远期,到2050年
展望到2050年,建成高质量新能源产业体系,能效水平、新能源科技、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建成能源文明消费型社会。

四、发展路径和战略举措

 

(一)提升新能源电力供给水平
1.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一是基地化、规模化发展集中式光伏。在资源禀赋好、消纳条件好、电价高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集中式光伏基地。充分发挥规模化建设在促进电价下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作用,支持平价及低价光伏基地建设,以价格优势托底市场规模。充分利用现有通道,加快推进新建通道。二是合理利用水电通道,水风光一体化发展。以大型水电基地为依托,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充分利用水电的调节能力,优化调度、联合运行、高效利用,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成本,提高送出通道利用率。三是突破土地限制,全面推动“光伏+”。将光伏发电与农业开发及节约资源相结合,达到农业种植收益和能源发电效益的双赢。通过在极端脆弱区域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脆弱区域的生态修复,以点带面,实现光伏发电项目区域生态功能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升。四是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结合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在园区、商业中心等区域,利用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时探索与其他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促进我省各地分布式光伏的就近利用。五是制氢示范。充分利用电解水制氢环保优势,结合光伏基地规模化效应,鼓励推进“百万光伏+氢能”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制氢、储氢、加氢与充电设施,促进“绿氢”产业发展。
2.稳步推进风电发展。一是满足生态红线要求,适度有序发展集中式风电。加强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在风电项目宏观、微观选址阶段,依据国家或地方发布的生态红线等敏感范围,提前规避相关区域。二是已投产风电场低效风机机组改造。支持企业通过风机替换升级的方式,推进风电场低效风机改造。支持企业挖掘风电场研究阶段中的备用机位或采取重新规划机位等方式,结合已投风电场交通、送出等建设的条件优势,开展低效风机升级改造。三是鼓励发展分散式风电。鼓励企业在已建风电场、光伏电站周边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风电。可利用我省风、光出力日内互补的特性,适度建设一批风、光互补的分散式风电。
3.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一是积极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做好生物质发电站选址和落实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在具备条件的地级市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加快应用现代垃圾焚烧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避免和减少邻避效应。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提高效率的思路,充分利用我省较为丰富的农林生物质资源,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结构
1.加快发展地热能产业。一是加快地热能产业规划编制,加大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我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五区”(城市功能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集中区)驱动,分析供给和需求,规划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二是加大资源勘探评价水平,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全省主要城镇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启动有条件地区的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进一步探明我省浅层地热能和中深层地热能资源详细储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后续有序开发利用提供科学资源依据。三是积极培育引进优强企业,开展浅层地热能利用示范试点。引进优强企业参与我省地热能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围绕“五区”驱动,开展不同利用方式的示范项目推广,通过示范项目实施,充分总结地质勘探、开发模式、建设管理等经验,为开展全省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探索水热型地热能梯级利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勘查开发利用进程,充分利用石阡城南温泉、佛顶山,遵义汇川区董公寺,贵阳乌当、息烽温泉,黔东南剑河温泉等区域规模化温泉开发利用基础条件,积极探索水热型地热能梯级综合开发利用。
2.积极发展生物质天然气。积极开展生物质天然气示范项目,加大利用酒糟、养殖粪便等废弃物力度。以县为单位建立产业体系,选择有机废弃物丰富的种植养殖大县,编制县域生物天然气开发建设规划,立足于整县推进,发展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
3.推进核能发展进度。一是积极推进核能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铜仁玉屏清洁热能项目已经列入国家试点示范,争取2021年内取得项目核准,“十四五”后期项目建成。二是加强核电站项目厂址保护,适时推进项目。结合贵州省电力负荷增长及国家内陆核电政策,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作,确保厂址建厂条件不被破坏。
4.探索氢能示范应用。借鉴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省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兼顾技术发展、经济性以及环境容量,因地制宜选择初期发展煤焦化副产制氢,中期发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煤制氢,远期发展持续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氢路线。气源、储运、应用场景均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规模化推广。
5.推进综合能源投资建设。结合地域性资源禀赋优势,鼓励以能源供给、销售、技术设备为主体在城镇、产业园区、工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积极推进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力发电、分布式生物质发电、冷热电三联供等项目及配套能源供应网络,满足终端用户对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的需求。
(三)推进新能源技术革命
1.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开发利用技术应用推广,创新科技融入生产。推动微风风机、大功率风机、大子阵、高容配系统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程度,采用无人机、AI技术提高运维效率;研究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技术。
2.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一是推进能源与信息融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手段,积极促进能源流与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实时感知和信息反馈,为客户经营发展、能源供给和消费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服务。二是推进能源技术支持服务。充分运用能源诊断、用能监测、用能评估、节能改造等方面的服务。聚焦在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已经建成的项目,提供用能结构的优化方案,并提供能效提升解决方案。
3.加强新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实施人才有限发展战略,重点提高新能源科学领域研究水平,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技术研发,搭建良好的产业平台,形成一批能源集团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中心等机构,进一步吸引更优质的人才及市场主体。
(四)推动新能源体制革命
1.构建有效竞争的新能源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新能源交易市场,确立公平开放透明统一的市场规则。完善现有新能源开发模式,推行新能源设计、建造、运行一体化的开发模式,探索建立新能源开发的特许权招标制度和政企合作模式。加快放开市场准入引导新能源企业进入市场。
2.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加强对市场价格的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价格行为。推动形成由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补偿成本、代际公平可持续等因素决定能源价格机制。
3.完善新能源行业管理体系。加快建立能源、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间的协调运行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管理职责和审批环节手续流程。完善地热能、氢能、生物天然气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工程建设、运行技术岗位资质管理,建立适应市场、权责明确、措施到位、监督有力的新能源行业建设质量监督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
推动出台促进地热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对地热能资源的勘察、开发及地热井的审批程序做出具体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拟定风电、光伏、生物质项目开发计划指标。
(二)加强用地保障
总结全省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发挥的带动作用、助推脱贫攻坚作用,研究我省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石漠化治理光伏发电项目用地支持政策。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有关政策支持,保障光伏发电发展基础条件。
(三)加快配套电网建设
加快威宁、盘州等西部光伏资源富集区域电网建设,解决送出通道问题。威宁地区在2023年建成乌撒变主变扩建以及乌撒—奢香第II回线路,对相应区域火电、水电机组合理调峰,满足送出需求。盘南地区在2022年盘州500千伏变建成投产,对相应区域火电、水电机组合理调峰,满足送出需求。
(四)加强人才培养
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需要,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国内外研究机构在贵州设立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做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加大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养力度,规划建设贵州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五)强化技术公关
围绕新能源发展重点,加快科技开发,推动技术进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依托资源优势,借助相关产业政策,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我省,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课题组
组   长:
李奕樯  省能源局一级巡视员
成   员:
姜   平  省能源局一级巡视员
施绍贵  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
赵小林  省能源局新能源处一级调研员
田晓红  省能源局法规体改处处长
罗春林  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四级调研员
李兵剑  国电投金元公司技术主管
李昌刚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新能源科科长
刘   甜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蒋   迪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辛智勇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田娅妮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相关文件


相关新闻